近日,化学与材料学院在仓山校区化学楼二楼报告厅举办化学专业本科教学历史经验总结研讨会。学院退休老教师黄垂权、翁家宝、张永祥、杨造鄞、郑元庆、许利闽等,教务处副处长杨发福,学院党政领导和部分化学专业任课教师代表参加了研讨会。
学院党委书记兰玉清向老教师们汇报了近年来学院的发展情况,并表示,一直以来,化学专业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的办学理念,培养出了一批化学学科素养高、创新实践能力强的化学专业人才和中学教师。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化学专业涌现出一大批以姚建年院士,谢素原院士,汪联辉、林朝、陈田安、汪冰冰、汤渊源、严业安等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国家特聘专家和国家级教学名师为代表的杰出院友。在福建中学化学教育高层次人才中化学专业校友独占鳌头,福建省杰出人民教师3人,特级和正高级教师超过60%,化学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超过80%。2019年学院化学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并通过教育部师范专业二级认证。希望通过召开研讨会,老教师们能够分享教学心得、凝练总结化学本科教学的历史经验,便于学院进一步继承传承、发扬光大。
黄垂权老师谈到,化学专业能培养出2位杰出院友当选院士,这对化学专业作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具有极大的推进作用,希望学院再接再厉,持续培养具有冲击力的年轻后辈。翁家宝老师表示我们以史为鉴,但不以史为框,站在新的历史时期,要抓好教风、学风建设,鼓励多学科交叉融合,促进学科良性发展。张永祥老师和郑元庆老师都认为一定要筑牢本科教学的基础,做好课程教学督导,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管理。只有打牢本科教学的基础,才能为科研创新提供生长的土壤。杨造鄞老师深情回忆起当年在学院学习工作的场景,建议在当下智能化教学中应有更多的实物展示,提高学生的兴趣兴致,以更好地做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许利闽老师结合教学督导的工作,谈到新进教师应如何上好课、实验教学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个性化培养周如何做到目标导向引导等,都对提升学院今后的本科教学质量具有启发意义。
院长项生昌介绍,学院持续推进改革,形成“本、硕、博、博士后”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提出“拔尖创新能力培养与独立人格养成相结合并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理念,以“名家引导—教师指导—同辈启导”相互协同激发学生专业兴趣和创新自主性,“科教融合—正反结合”相互支撑强化训练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独立性,“本研互动”学习共同体提升学生科研实践能力和创新创造性,构建了学生科创能力培养与独立人格养成融为一体的“三导二合一互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学院凝聚育人合力,建设优质教学资源,出版了《大学化学实验》、《无机化学》等国家级教材5本,《化学课程与教学论》等省级精品教材9本,开设《结构化学》、《大学化学》等国家和省级一流课程11门,开发《高温高压合成综合化学实验-以高性能碳捕获材料UTSA-16的合成为例》等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4门。他表示,老教师们的宝贵建议为化学专业进一步总结历史、展望未来,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历史经验,学院一将不负期望,再接再厉,再创新的美好篇章。
(化学与材料学院)